altair21

2017个人总结

眼看着2018都要到2月了,而我2017年的个人总结还没有做。这些天陆续写了一点,趁一月最后一天赶紧发了。有些总结一月不做就别指望二月会做。

阅读

过去一年只读了八本书,基本上是在微信读书app和 kindle 上看的:

• 《人民的名义》: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微信读书顺手推送了一发,我就花了忘记多少块大洋(实际上也是用读书时长换来的)买了一本一口气读完,原著比电视剧稍好,但这个书,包括改编后的电视剧,给我的感觉都是没有触碰到更深的内容,就算是史诗级的巨贪、地方保护势力、官商勾结,也都是被社会磨平的你我早就知道的事情。

• 《中国在梁庄》:这是一个纪实类的文学作品,梁庄代表的是中国的农村,梁庄的人代表的是中国的农民,这里有和城市不一样的社会问题。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农村,那这本书值得一读。

更让人担忧的是,“读书无用论”越来越被认同。在我的少年时代,常常是因为贫穷无法上学,没有家长不愿小孩儿上学的,而现在,则是家长看不到上学的希望,在焦虑一阵之后,通常对孩子持一种放任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失去教学的动力。我一个教初中的表嫂,当年以教学有方而闻名全镇,家长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她的班里。现在,她整天沉浸于打麻将中。她说,那些孩子极少真正想上学的,逃学、旷课,都是家常便饭。老师也没有心思教学。很多家长也只是把学校当作临时托管所,孩子在学校待着、不到社会上惹事就行,等大一点,就出去打工了。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因为农民的功利、孩子的无知、教师师德的下降。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失望与厌学的情绪,它自然地会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

• 《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的姊妹篇,实际上我在大一的时候就读了,当时就很喜欢,后来不知怎么了没有读完,于是又重新读了一遍。讲的是从梁庄出去的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关注到农民工的纪录片也有很多。这本书出版于2012年,我不知道过去五年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但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书的历史意义会逐渐大于现实意义。想看就抓紧。

在一个寂寞的寺庙里,一个和尚坐在阴暗的大厅侧面,背景是久远的佛教绣像。年轻和尚闭着眼睛念经,桌子上摆着佛经、《金刚经》和卦筒。被他的纯朴、声音和专注的形象所吸引,我坐下来,听他哼唱一段。悄悄往桌子上的箱子里放一百块钱的时候,他的眼睛突然睁开,犀利地看着我,说,别人都至少给三百。我尴尬地逃了出来。

• 《1984》:这是一本在这个国家不怎么被高端人口们提及的名著,却在低端人口中被尊为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读完之后我也非常喜欢。随后想把“反乌托邦三部曲”的另外两部也一并读了,结果没读进去就弃了。

群众从来不会自动起来造反,他们从来不会由于身受压迫而起来造反。说真的,只要不给他们比较的标准,他们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受压迫。

• 《动物庄园》:乔治·奥威尔的另一部小说,讲述了历史上一个窃取了革命成果的猪的故事。

• 《月亮与六便士》:又是一本名著。读完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网易云音乐上,一些民谣歌曲底下那些酸臭的热门评论,什么“曾经我也有理想,现在我才明白,在房贷面前,理想算个屁”,有数千个赞。我猜这群人和几年前喊着“我连房贷都还不起,去你妈的诗和远方”的应该是同一批人。傻逼常有,毛姆和高更不常有。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 ,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 ;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 ,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 、不确定的 。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 ,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 ,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 ,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 ,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 ,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 、深奥的事情要说 ,却只能局限于会话手册上那几句陈腐 、平庸的话 。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 ,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像 “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 ”这类话 。

• 《局外人》:法国哲学家加缪写的一本关于存在主义的小说,至于什么是存在主义,我也不知道。故事也是第一人称讲述,我想到了另一本我很喜欢的书《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站在了世界的对立面,只不过他们的情绪一个年轻气盛,对这个荒唐的世界极度不满,一个年老气衰,觉得这个世界已无可救药。

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 《大江大海1949》:一本大陆的禁书,作者是龙应台。讲述的是一个国家的伤痛、命运和颠沛流离。涉及了一些我以前从来都不知道的历史,比如长春围城。最近正在读李敖的《大江大海骗了你》,和龙应台的书连起来看之后对那段历史的了解更加模糊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事情的确发生了。我想,在这件事情上,正如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内战一样,两方都有反人类的行为,因此TG甚至心虚到从不提及此事。

所有的顛沛流離,

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所有的生離死別,

都發生在某一個車站、碼頭

——上了船,就是一生

 工作

过去一年是开始工作后的0.5年到1.5年,继续做着比较杂的工作,勉强算是有所积累。

• 1月:做了一个微信小程序的 demo,了解了一下玩法和能力。

• 2月:手上没活了,所以在做自己的东西。做了一个设计理念先行的 V2EX 第三方客户端,很炫酷,但是启动时间很长没有做优化,功能尚不完整。后来因为来活了这个客户端就成了一个挖了一半的坑。

• 3月:用了三周时间全栈开发,给公司一个项目加了一个 feature,其实也很简单,前端加个按钮加个显示,后端加个接口,将数据传输到另一台 Docker 服务器,运行,再把生成的结果上传到 OSS,更新状态。

• 4月、5月:开始接触 Electron 和 React,实现了一个已有项目的 Electron 版本,用 Node.JS 改写了文件的缓存方式,添一个打包下载功能。更重要的意义是给我现在正在为公司写的多平台文件/存储系统增加了实践经验,对文件系统的痛点心里有了数。4月份偷空花了一天时间写了个 watchdoge,一个在命令执行结束自动发邮件的命令行工具,至今还在和我的豆瓣爬虫结合使用。

• 6月、7月:6月初去参加了 GMTC,所谓的全球移动开发者技术大会,依然是演讲水平参差不齐,有一定收获。同时作为主程开始做了一个 Electron + React 的新项目,那是个很好的试错、成长、调整姿势、凌空抽射的机会。写了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较少改动的代码,也埋了一些坑,直接坑到了5个月之后继续迭代这个项目的同事们。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一个项目,埋的坑大多来源于面向 StackOverflow 开发。

• 8月~11月:最忙碌的四个月,作为 dev leader(实际上我并没有感觉到有何不同)用 React 做了三个比较相似的项目,然后再整合到一起。由于这一回是单页面应用,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性能下降,没错,说的就是 Redux 的绑定。但是由于能力有限,最大的性能瓶颈和 Volume Rendering 都是前辈们做的,我还真挺想什么事都自己做,但总是力不从心,一来确实是能力不够,二来也是精力不够。10月份在前辈的建议下我开始带实习生,尝试将简单的活分给实习生做,减轻压力,然而现实情况是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指导实习生、纠正他的错误、review 他的代码,有时觉得他作为一个研三学生,能力还不如我大三的时候。前辈告诉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不是每个人都能写逻辑性强的代码,我需要弄清楚他的思路以及学习能力。然而当他终于可以自己干点活的时候,离职了。在此期间,我还写了个豆瓣爬虫,目前经过了几次加强爬虫功能已经比较完整,目前每天跑一次,快乐又健康。下一步打算对数据进行一些加工,进行数据分析,具体没想好。

• 12月:开始学习 Deep Learning,算是开始入人工智能的门,看完了网易云课堂上翻译的跟屎一样的 CS231,参加公司内部的 kaggle 比赛,拿着一块1060 16GB 的显卡哼哧哼哧的训练了几天,效果不理想,对着 DenseNet121 一顿乱改,又训练了几天,效果不明显,拿来 predict,结果所有输入都会得到相同的输出,找了一圈没找到原因,最后在 kaggle 上一次提交都没有,感觉很耻辱。

游戏

不管是游戏作为第九艺术,还是我个人作为一个游戏迷,我是一定要总结一下游戏的。

过去一年游戏玩的比前几年少了很多,主要集中在上半年玩的较多。我还是一贯的不玩手游,对王者荣耀、吃鸡手游这些也是玩了几把就卸了,实在无法接受在手机上玩这类游戏的体验以及那为了提高渲染效率而降低的画质,在手机上操作体验最好的还是跑酷游戏。

家里没有 PC 机,只有一台 MBP,基本沦为了我下载东西和看电影的机器,偶尔拿来改改代码,所以很多电脑上的游戏都很久没玩了,比如一直很想体验的 PC 版吃鸡,和心心念念毕业之后就几乎没玩过的《守望先锋》。PS4 还是我的主力游戏机,之前趁着我爸出差来北京让他把我的 PSP 带来了,却忘记了我的 PSP 早就坏了,PSV 电池也不耐用了很少玩,十月底买了一个 Switch,给了我非常大的惊喜。

去年 PS4 上的 3A 作品只买了《地平线》和《仁王》,并且都没耐下性子往下玩,《P5》《铁拳7》《刺客信条:起源》《神秘海域:失落的遗产》想玩,由于囤货太多,以后再买。《尼尔:机械纪元》没什么兴趣,《勇者斗恶龙11》或许会买 Switch 版。

• 《炉石传说》:iPad 上常驻一个《炉石》,每个月会拿个卡背,过去一年也不像在学校的时候偶尔买个40卡包,好像花钱解锁过地下城,不过也记不清了。年初,可能是二月份,用青玉德打到了6级,是最高的一次,剩下的基本就是打到能拿卡背就不玩了。《炉石》可能填补了我很多的零碎时间。

• 《实况足球》:《实况》是我每年必买的游戏,可能也是去年投入时间最多的游戏,经常就是踢着实况,听着 Podcast,一上午就过去了。手感较上一代有些许差别,总体还是和原来一样流畅,但每一代都在更加强调身体对抗的影响,尽可能的限制玩家使用无脑拼速度的踢法。这一代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它的最高难度,感觉唐纳鲁马没有上一代好用,皇马的中场塞瓦略斯是目前我发现的小妖里唯一一个还算比较好用的。不过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现在不像从前那样喜欢养一队小妖了,反而是对一些老将视若珍宝。赛季初发现托蒂成了自由身,免签过来,给他队内顶薪,但不会给他主力位置,偶尔在杯赛里让他首发出场踢几十分钟,也没想象中那么难用,然后一年一年的续约,薪资预算不够用了都舍不得解约他。

• 《如龙6》:这是去年 PS4 上第一个刷到白金的游戏,之前玩完《如龙0》兴奋的不得了还写了篇博客,《如龙6》的引擎比《如龙0》更出色,其它如龙特有的元素都延续了下来,作为如龙系列绝对的主角桐生一马的终章,我很想伤感一下,但是我连1~5都没玩过我伤感个屁呀!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如龙6》里因为涉及了中国黑孩子的问题,在各大电商网站都得到了和”三男一狗“一样的待遇:关键词屏蔽。

• 《如龙极》:其实桐生一马这个角色在游戏里是很讨玩家喜欢的,作为直男,我们都希望身边有这样的好兄弟,就算只单独玩一作,你都会被他的兄弟情打动。《如龙极》的剧情在我玩过的这三个里面属于最差的,我虽然很喜欢这个系列,但仔细想想它里面的逻辑 bug 其实不少,尤其在人物动机方面,《如龙极》体现的尤为明显。《如龙极》就是《如龙1》的重制版,也是这个系列第一个中文版,后来发现中文版销量不错,后面开发的作品也都加入了中文。本来也想刷到白金,难度实在有点大,目前白金进度70%,已通关,处于搁置状态。另外《如龙极2》也买了,还没玩。

• 《暴雨》:这是我玩的第一个所谓的“电影游戏”,因为故事几乎是大段的动画段落,玩家自发的行为受到很强的限制,最后基本是落脚到选择红色药丸还是蓝色药丸,每次选择都会影响结果(怎么说着说着让我想起了《秋之回忆》。。),我记得有多达11种结局。如果用电影的类型给它分个类,它应该属于剧情、犯罪、悬疑片,多线索线性叙事。白金基本就是送的,只要有耐心玩11个结局。后来想玩另一部”电影游戏“《超凡双生》,但看到有个奖杯需要双人模式通关才能拿到,就想着有机会和女朋友一起玩,结果没过几周就和女朋友分手了。

• 《血源》:虽然很早就买了,但一直没玩,某天下午玩了一会儿,就完全沉迷其中,玩惯了《真三国无双》系列那种割草游戏,再玩血源这种游戏一上手肯定得死个八百次,但这阻挡不了我在亚楠冒险的热情,前后花了22天,基本就是下班之后玩,周末玩,刷到了白金,然后 DLC 第一个 Boss 一直没打过去,搁置了。

• 《超级马里奥:奥德赛》:去年最惊喜的游戏就是奥德赛了,老少咸宜,据说和 Wii 上的马里奥银河系列一样,但我没玩过后者。这个游戏里最让我喜欢的是3D变2D的部分,回到了那种最经典的“采蘑菇”的样子。除此之外游戏里变身元素很多,各有各的乐趣。双人模式乐趣不及预期。

旅行

过年的第 N + 1 次在三亚过了年,然后开车从三亚回了老家湘潭,待了不到一周回到北京。在这两地对我而言都没什么新鲜感了,主要是玩了一下 Mavic Pro,不管在三亚还是湘潭,沙滩上、广场上的无人机都比我想象中多多了,不过回头率还是挺高的。

 

清明节的时候一个人去了趟青岛,具体内容之前在博客里发过一篇流水账。

五一的时候和大帝一块去了趟天津,本来想多玩玩无人机的,结果天津风太大了只玩了一次。晚上在天津之眼那里 GPS 信号太弱,加上风大,没敢飞。

端午节一个人去了洛阳,玩了两天半,除了少林寺没去,有名的景点都去了,龙门石窟人最多,也写了篇流水账,太杂乱,放在为知笔记里了没发到博客上。

《临江仙 洛阳》

洛阳伏暑风不卷,冷月伴人登楼。

食客流连老街头,逢酒唱洛神,歌声不敢休。

常恨飞檐总作古,谁主千载春秋。

玉珂马尸分君侯,天子何去了?洛水依旧流。

 

十一的时候一个人去了江西婺源,一个人去并且不会开车(所以没有租车),在那种地方玩交通真的非常不方便,景区离得远,公共交通少。在去灵岩洞的公交车上因为一个恶霸把行李放在座位上让一个大婶没地方坐,我把那恶霸骂了一顿差点打起来,最后恶霸拿开行李才没打起来。灵岩洞应该是我去的第一个溶洞。热门的古村落商业化都比较严重,李坑的人比较多,篁岭的人最多,下午去的,发现缆车上山排队排上去也该下来了,所以去了又回来了。在婺源玩了四天,然后去了上饶,到上饶都下午了,第二天早上的高铁,也没怎么玩,总体来说那次的体验比较差。这次只带了相机去,也没有带无人机。懒得写流水账了,每天录了一段音频,同样存到了为知笔记里。

《临江仙 婺源》

绿苔野鸭拨婺水,灵岩牡丹蹄痕。

汪口官宅起钟声,闲雾锁山城,皇菊舞秋风。

一曲《山丘》当高咏,惊扰月娥美人。

少年求学无所成,桑梓离别久,徒有志随身。

四月、五月分别出了一次差去深圳,四月去的时候顺便找了高中同学张驴儿,五月去的时候不想再麻烦人家没再找了。加上七月底和大帝去深圳看米兰踢拜仁的比赛,去年去了三次深圳。

话说和大帝一起出去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糗事。

四月份一起去北宫森林公园想玩无人机。结果那地方还差一公里才出禁飞区,我从东五环跑到西六环,大帝也从T大跑到那个地儿,结果没飞成。

五一一起去天津的时候买了高铁票,一等座,只比二等座贵了十几块,就是想感受一下高贵的一等座。结果我坐地铁下错站,晚了五分钟,大帝也睡过头,晚了五分钟,我们双双错过了高铁。五一那时候即使是去天津票也很紧张。辗转买了汽车票才去了天津。

去深圳看球的时候买了机票,木航的,北京因为暴雨预警大部分航班都取消了,除了木航还在坚持。

为了 Plan B 我们看了一下高铁票,二等座还剩二百多张,不着急。然后等到木航顶不住了也取消了航班,二等座已经没了。。再不下手,一等座也快没了。所以1499赶紧买了一等座。完美的错过了公开训练。

六月底到七月初,出差了两个星期去西雅图,第一次出国,操着非常不流利的 Chinglish,若不是同行的同事能完成简单的交流,我恐怕都不敢出门了。一个周末玩完了 City Pass(相当于城市旅游通票)上的八个景点。另一个周末去奥特莱斯购物,我囊中羞涩没买什么东西,而且七月中旬需要重新租房子,也得省点钱,在奥特莱斯大概花了2000人民币,给我妈买了个 Coach 的钱夹,给我爸买了个 Coach 的墨镜,自己买了些衣服,一双鞋。奥特莱斯有很多华人,尤其是在耐克店里,亚洲人的鞋码都卖断货了。而 Gap 店里几乎都是印度人。其实印象最深的还是感受到的社会差异,美国人,或者说西雅图人的生活态度,是中国社会几十年之内恐怕都很难达到的,那是一种你的国家真正成了发达国家,生活福利真正积累到足够多的时候才会有的状态。将来如果多去到几个国家,见闻更多之后,或许会专门写一篇博客来聊聊。

这张照片是在 ferry 上用手机拍摄的。在 ferry 上顶着强烈的海风,高举手机避免船上人头入画,一直等到距离达到理想的构图效果才按下快门。没有使用手机上的“数码变焦”,正所谓变焦基本靠走。

电影

去年是我变成一个影痴的第一年,每天不看至少一部电影就浑身上下不舒服,当然这也得益于晚上几乎从不加班。后来去西雅图出差的时候着实不方便了所以中断了两周。

关于去年我心目中的十佳,上一篇博客已经写了,就不说了。

去年的华语片里有一些现象级的影片,比如《冈仁波齐》、《二十二》,我统统不喜欢。也有一些豆瓣的高分电影,比如《爱乐之城》、

以后每年如果把一个导演全部的电影看完,我会在个人总结里写出我最喜欢的三部电影。

• 昆汀·塔伦蒂诺

  1. 低俗小说
  2. 无耻混蛋
  3. 杀死比尔

• 克里斯托弗·诺兰

  1. 蝙蝠侠:黑暗骑士
  2. 星际穿越
  3. 敦刻尔克

• 李安

  1. 色·戒
  2. 饮食男女
  3. 推手

• 王家卫

  1. 春光乍泄
  2. 花样年华
  3. 重庆森林

• 维伦纽瓦

  1. 银翼杀手2049
  2. 焦土之城
  3. 边境杀手

• 贾樟柯

  1. 小武
  2. 站台
  3. 三峡好人

• 陈凯歌

  1. 霸王别姬
  2. 孩子王
  3. 黄土地

还有一些我很喜欢的导演,由于他们总共拍过的电影长片不超过五部,所以就不罗列了,比如徐浩峰、今敏。

最后想推荐几个电影类的公众号,是我平时经常看的。自媒体时代门槛低了,什么外国劣枣都能当“影评人”,微博动辄四百万粉丝,写一些没营养没内涵的垃圾文字。这些人有两个共通点。1. 擅抄袭。2. 好收钱撰文。靠抄袭起家,影响力大了,再靠收钱发家。

以下排名分先后

反派影评:如果只允许我关注一个电影类的公众号,那我关注的一定是反派影评。这是一个播客节目的公众号,每周会推出一部新电影的影评节目(播客形式),不定时推出10分钟以内的短语音节目“电影耳旁风”,会对近期院线电影做评述,偶尔也会有新出资源的非院线片。不定期会推出一个30分钟的音频节目“反派马后炮”,主要是针对行业热点事件及电影节、颁奖礼的讨论,干货很多。

深焦DeepFocus:大部分内容都很优质,也有“圆桌谈”这样有意思的内容。

卫西谛照常生活:一位影评人。之前完成了一个和电影在一起365天的项目。每天写一篇日记,交代当天看的电影以及感悟,基本是上世纪的片子,影史经典和流行文化都有涉及。毅力惊人。

MOViE木卫:一位影评人。

亵渎叔推荐:豆瓣「亵渎电影」。

幕味儿:以前的「文慧园路3号」,资料馆非官方账号。

奇爱博士讲电影:视频节目的公众号,就是那个节目中怼了某狼2然后被一众小粉红怼了的中戏教师。近来视频节目质量越来越差,颇有收脏钱说话的感觉。是推荐的这几个里面干货最少的,广告最多的。仍然推荐是因为它怼了某狼2。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反派影评」。去年韩国《出租车司机》在韩国国内大火,在我们国家这么多人喜欢韩国电影的情况下稍微关注下电影的人都会知道。因为涉及的历史事件与我国某起事件相似,所以相关的豆瓣条目、文章很快被404了。我翻阅几个公众号发现,有三类公众号,一个是像反派影评这样文章被删的,一个是自己把文章删掉的(可能是收到了警告),还有就是压根儿不发表任何相关的文章(不是老江湖就是门外汉)。几天之后,如他们所愿,网上这个话题就像从不曾存在过一样。而反派影评推送了一篇专访,并且把被删的文章又推送了一遍。然后就顺理成章的被封号一个月。我们不应该对那些删文自保的人责备什么,如果他们都是知识分子的话,反派影评只是做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做的事情。

另外有一些喜欢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公众号,比如整改后的毒舌电影「sir电影」和「独立鱼电影」。他们不仅内容三无(无深度、无营养、无厘头),还会在你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一厢情愿地破坏你初次观影的体验。


电影院里最奇怪的事情就是,片尾长字幕没有走完,大部分电影院就把灯打开,而且保洁大爷大妈就进来打扫卫生了。如果你是为数不多的还坐着不走的人的话,工作人员不但会用奇怪的眼神盯着你,还会在下面张牙舞爪的向你喊:片尾没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