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连续观影三十天并且每天写一篇观后感的计划,之所以不写影评,是因为影评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需要短时间内反复观看、拉片、搜集幕后资料,对我来说很难保持住每天写一篇影评,索性退而求其次。这个计划是受一些影迷的启发,然而因为我的拖延症让这计划一再搁置,迄今三年有余。
说是30天,我打算做一个五周的片单,每周选择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选择电影。这里选择的电影都是我曾经看过的,我想用这个计划激励自己重新看,并且有一些观点输出。我也不知道自己经过了几年的成长,再次观看这些电影时会不会在感受上有变化。我知道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被他人贴标签。关于政治光谱的左右之争、进步和保守的价值观之争、地域性的偏见和歧视,就让我用昆汀他妈的一句话来作答:这他妈的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第一周 老登的精神春药
我想,这一部分应该是“政治不正确”的。起因是这些年我看过许多女性主义电影,往后可以预见的是会有更多女性主义电影。既然是回头望,那不如就从(可以预见的、往后会越来越少的)直男癌、甚至厌女的电影开始看。
- 阿玛柯德(1973,费德里科·费里尼)
- 美国往事(1984,赛尔乔·莱昂内)
- 黑鹰坠落(2001,雷德利·斯科特)
- 黄飞鸿(1991,徐克)
- 同流者(1970,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 老无所依(2007,科恩兄弟)
- 黑社会(2005,杜琪峰)
第二周 一个人的来处不是某个国家,而是他的童年
小标题来自动画电影《关于我家的一切》。这一部分选择的是那些形塑了我的观影趣味的电影。影响我最深的《潜行者》不会放进来,因为已经看过太多遍了。
- 投奔怒海(1982,许鞍华)
- 永恒和一日(1998,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 回归(2006,佩德罗·阿莫多瓦)
- 站台(2000,贾樟柯)
- 夜(1961,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木兰花(1999,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 红辣椒(2006,今敏)
第三周 有如走路的速度
《有如走路的速度》是是枝裕和的一本书的名字。这一部分是那些庸俗的日常。也就像是枝裕和另一本书里写到的“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也许电影带给我的那种平静,让我不再想去追逐谁的脚步,不再纠结为何总是慢一拍。正是一路人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琐事,将我们雕刻成了有别于其他人的样子。
- 昨日欢愉(2006,凯莉·莱卡特)
- 童年往事(1985,侯孝贤)
- 乡村牧师日记(1951,罗伯特·布列松)
- 生活的发现(2002,洪尚秀)
- 一一(2000,杨德昌)
-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2010,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 金色池塘(1981,马克·雷戴尔)
第四周 爱的多重奏
《爱的多重奏》是阿兰·巴迪欧的一本歌颂爱情的小书。我借用了他的书名,而我选择的电影不都是关于爱情的,而是更广义一些的“爱”的不同面向,它们不必都是积极的。就像那么多人都没学会爱,却也度过了精彩的一生。
- 呼喊与细语(1972,英格玛·伯格曼)
- 阿黛尔的生活(2013,阿布戴·柯西胥)
- 朦胧的欲望(1977,路易斯·布努埃尔)
- 爱(2012,迈克尔·哈内克)
- 醉酒的女人(1974,约翰·卡萨维茨)
- 祖与占(1962,弗朗索瓦·特吕弗)
- 母亲(2009,奉俊昊)
第五周 坐在井口,打捞掉落下去的光明
小标题来自聂鲁达的一首诗。在顾影自怜过后,我想重新寻找更广阔的视野,与社会或某个特定时期更有关联性的作品。正如我想赤身裸体冲进上流人士的晚宴,将每一道菜摔在宾客们的脸上然后说“那有一个孩子死了你们看不到吗?”不劳保安动手,我会将最后一盘菜摔在自己脸上。
- 《密阳》(2007,李沧东)
- 《为所应为》(1989,斯派克·李)
- 《天国与地狱》(1963,黑泽明)
- 《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1974,沃纳·赫尔佐格)
- 《小亚细亚往事》(2011,努里·比格·锡兰)
- 《大理石人》(1977,安杰伊·瓦伊达)
- 《小街》(1981,杨延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