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生活的发现》)
洪尚秀是个比较高产的导演,他的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喝酒和尬聊是洪氏电影在内容上不变的部分,巧妙的结构设计是洪氏电影在形式上不变的部分。第一个阶段他更多呈现的是男性知识分子的伪善,或者用一个网络梗来说“昨天他跟你聊艺术聊哲学,今天他想睡你”,这个阶段标志性的“洪氏推拉”逐渐形成,导演也经常将床戏拍出来,女主角大多是会露点的;第二个阶段很少再出现床戏,使用“洪氏推拉”交代男/女主角入梦的时刻比较多,进行梦与现实的对照,结构更加明显;第三个阶段是和金敏喜谈恋爱以后,作品更加轻盈,有时传递给观众的只是一种小资生活特有的小资情绪,结构上出现了暧昧性让作品更具有回味感。我有时会将他称之为韩国电影界窦唯,快成仙儿了。洪尚秀是一位作者导演,也是一位始终专注于男女情感生活,从来不进行社会表达的导演。如果喜欢他的某一部电影,很容易喜欢上他的所有电影。反之亦然。
《生活的发现》属于洪尚秀电影的第一阶段。本片里的男主角是一个职业演员,这几乎是洪氏电影的模板,经常有一个男角色是演员、导演、大学教授或者诗人。其实对于电影呈现的内容来说,男角色的身份背景与故事的联系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紧密,换言之,即使将角色换成其它职业,电影的核心表达也能成立。
本片中的男主角,在电影一开始就遭遇换角,这成为了他去春川散心的最初动机。在春川,星宇给男主角讲了一个唐太宗女儿的野史,这同时也是导演给观众的剧透。在电影后来的情节中,男主角命运对应了野史中的那条蛇,他也跟蛇遭遇了一样的结局。在影片中,男主角遇到的第一个女生是秀婷,秀婷喜欢他,他只想和秀婷上床;他遇到的第二个女生是孙娅,孙娅是有夫之妇,他喜欢孙娅,而孙娅只想和他上床。这其中有佛教中的因果轮回感,也对应星宇对男主角说的转世之门。
现实中这样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喜欢你的人你不喜欢,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这让我想到前几天和朋友的一次对话,她关于“喜欢”和“贪婪”的说法挺启发我的。在本片中的两对关系,不论是秀婷对男主角还是男主角对孙娅,都很难称得上是“喜欢”的关系,不如说是对对方身上的性资源的“贪婪”,我将这看作洪尚秀这位直男导演的局限,他长于表现作为男性的幻想和虚伪,长于讽刺靠下半身思考的男性,但(至少在早期)对于情感本身的思考是远远不足的。
洪尚秀擅长的是设计电影结构,比较为人熟知的一部《这时对,那时错》就是用同一个故事设计出if else的结构,但其实他在拍摄《这时对,那时错》的十五年前,拍摄《处女心经》时就使用过同样的结构,并且这个结构最早应当是出现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误撞》中,后来又被《滑动门》、《罗拉快跑》等电影借鉴。在《生活的发现》里是两对关系中的对比,在秀婷与男主角的关系里,秀婷爱而不得于是和星宇开房,在星宇洗澡期间给男主角打电话,想以此让男主角产生醋意或是激发他的占有欲;在男主角与孙娅的关系中,男主角对孙娅说看见他的丈夫和别的姑娘一起划船,想以此证明她的丈夫不爱她,而他爱她。这两次都是人对爱而不得的对象使出的小伎俩,可是对于一个并不爱你的对象来说,这种伎俩毫无作用,对方只是贪婪你身上的性资源,他/她欺骗你的感情只是为了和你上床,不是真想和你谈恋爱。
男主角在片中两次说了“尽管做人很难,那也不要变成野兽”,一次是对酒后的星宇说的,另一次是对和星宇开房的秀婷说的。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在网上看到的另一句话,“人和狗的区别是,狗永远是狗,而人有时不是人”。讽刺的是男主角说的话最后作用在了自己身上。
影片中唐太宗的野史有因果轮回的意味,由此也对照着男主角因果轮回的遭遇,而在影片结尾处孙娅家的那道门,就可以视为野史中的“转世之门”。因为这样的因果论,让我想到本文的标题。至于这句话有无道理,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样,它不必然有道理,我们只能将它们视作是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警示,这里需要明确两点,其一是欺骗感情的行为本身只是一个道德问题,其二是道德只能用来约束自己不能用来约束他人,正如尼采所说“让人变得道德的一切行为在本质上都是不道德的”。所以我不想呼唤某种道德的回归,一个人光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已经很困难。
在简中世界里经常能听到一种言论,是说人在社会中生存不能太善良,会被人欺负。这是丛林社会的生存法则,但并非每一个社会都是丛林社会。我们该质问的是为什么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丛林社会,而不是追求一种犬儒式的生活哲学。我也想对持有那种观点的人说“尽管做人很难,那也不要变成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