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air21

Day9 但愿我们会在时间的灰烬里不期而遇

(观《永恒和一日》)

如果明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在那之前你会做什么?

《永恒和一日》是这次计划里与前一次观看间隔最短的一部影片,三年前我在大银幕看过。此次是第三次观看。对于“永恒”和“一天”之间的辩证关系,我是在前年与小蜗分手后顿悟的,那时我给自己写了一篇小文(没有放在博客上,也永远不会放),好像就是写完那篇小文之后,我对一切都释怀了。

我想先说说导演安哲罗普洛斯,他是希腊电影大师,曾留学法国,跟列维-斯特劳斯学过人类学,后学习电影。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他在电影学院时老师让学生们在黑板上画出他们想拍的电影,安哲画了一个圆,老师颇为不解,后来安哲认为学校的知识过于死板教条就退学了。黑板上的那个圆,就成为了安哲后来的标志性镜头——环摇,有时是360度,有时是720度。三十余年后,在拍摄《尤利西斯的凝视》时,他又见到了当年在电影学院的同学们,发现只有他一人仍在从事电影行业。

安哲的另一个特点是长镜头中的时空变换,这在《永恒和一日》中多次出现。在安哲的前一部作品《尤利西斯的凝视》中,有一段八分钟的固定机位的长镜头,镜头内多次时空变换,只靠演员的走位来编排,我认为那时安哲的风格已臻于化境。

安哲的作品具有极强的在地性。早期将矛头对准希腊军政府。中期化用古希腊戏剧书写民族史诗。从《塞瑟岛之旅》开始更加关注个体命运。九十年代开始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带来的大量移民、难民问题以及其后的波斯尼亚战争,他拍摄了“边境三部曲”,《永恒和一日》就是其中第三部。本世纪安哲打算拍摄“希腊三部曲”,2012年,在拍摄第三部时,他被摩托车撞倒不幸身亡。安哲的大部分影片都需要了解希腊相关的历史背景才能比较顺畅地观看。我认为有两部例外,一部是《雾中风景》,另一部是《永恒和一日》。前者应该被写进中学教科书里成为艺术电影的入门片,后者代表了安哲的最高成就。

安哲电影中的儿子经常叫亚历山大,女儿经常叫艾莲尼。他在电影中会留下作者签名——穿黄色雨衣的人,他们未必有具体含义,可视为作者的在场。

本片的主角亚历山大是一位诗人,他正在续写19世纪的希腊诗人狄奥尼修斯·索洛莫斯的《被围困的自由者》,但他词穷了。亚历山大明天就要进入医院等待死亡,今天可视作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狄奥尼修斯·索洛莫斯成长于意大利,后来回到希腊,他的希腊语不好,他就向人们买词语。后来他创作出了《自由颂》,后由Nikolaos Mantzaros谱曲,前两节成为了希腊国歌,后来也成为了塞浦路斯的国歌。你可能听到过这首歌,因为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会放希腊国歌。

在《永恒和一日》里面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字幕组的翻译经常译为“明天有多远?”,我听不懂希腊语,参照英文版翻译“How long will tomorrow last?”,更准确的中文翻译应该是“明天会持续多久?”。亚历山大在公交车上遇见了诗人索洛莫斯,他问了索洛莫斯“明天会持续多久?”,后者没有回答他。片尾处,亚历山大又问了亡妻安娜,安娜的回答是“Eternity and a day”,这是一句双关语,可以看作“比永远多一天”,也可以看作是片名《永恒和一日》。

电影里的主题曲在不同场景以不同的变奏方式反复出现。在影片开头,亚历山大打开唱片机,主题曲也随之响起。这让观众知道了原来这首配乐同时是电影里的角色也能听到的有源音乐。亚历山大和亡妻安娜在海滩上跳舞时,一旁的人也拿手风琴演奏了同样的音乐。对亚历山大来说,这首音乐里包含着他对亡妻的思念。他播放这首音乐时,对面的邻居也会用同一首音乐回应他,他始终没见过那位邻居,他说不如将对方留在想象里。在他的想象中,那里是安娜吗?

他将安娜的信留给女儿,实际上那些信都是安娜给亚历山大写的情书。考虑到这一天是亚历山大的最后一天,这些信可以看作他最珍视的物品,想让女儿帮他留下来。他和女儿的关系一般,和女婿的关系更差。安娜的第一封信是女儿读的,随后时空变换进入亚历山大的回忆。如果将一封信视为一次回忆场景的话,后面出现的回忆都是亚历山大主动唤醒的,也许他已经将安娜的信翻了许多遍,甚至信里的每一句话他都会背。

最打动我的就是安娜说的话,可以看出安娜对亚历山大的爱极深,而安娜口中的亚历山大,经常沉迷在自己的创作世界中,我猜想,亚历山大没有给安娜对等的关注(我猜想这也是亚历山大和女儿关系不好的原因),安娜希望这一天亚历山大陪在她身边,可亚历山大想去爬山,能看出他身上有着诗人的浪漫情调,同时也是一个有点自我的孩子。安娜说他是叛徒。片名中的“一日”,我想既是亚历山大生命中最后这一日,也是他在回忆中与安娜缠绵的这一日。遗憾的是,当亚历山大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时,安娜已经身故,错过的瞬间再也没机会弥补。

亚历山大去医院探望母亲,告诉母亲自己要离开一阵子,母亲此时已经有认知障碍。母亲走到床边喊亚历山大吃晚餐。这一段巧妙的地方在于通过母亲进入两人共同的回忆,在母亲的回忆中,他喊亚历山大吃晚餐,而大雨不期而至。在亚历山大的回忆中,他在大雨中寻找安娜,最终两人在雨中拥吻,回忆以安娜的内心独白结束。亚历山大扶母亲上床,他问了母亲几个问题,这里面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终将腐朽?为什么我们在痛苦和欲望之间徘徊?为什么只有当我使用母语时才有家的感觉?母亲没有回应他。亚历山大起身准备开门,他停在门前,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懂得如何去爱?

亚历山大效仿索洛莫斯寻找词语,他找到的三个词是“我的小花”、“异乡人”、“非常晚”。如果执着于追寻一个答案,我们可以通过串联亚历山大的回忆找到这三个词的(牵强的)能指,但我认为具象的阐释淡化了电影的余韵,既然亚历山大是位诗人,不如就像感受这部影片一样去感受这三个词的意味。落到片名上也一样,片名中的永恒代表什么,一日代表什么,观众当然可以说永恒是他对于安娜的爱与记忆的永恒、他寻找到的词语写就的诗歌的永恒;一日是他生命中最后这一日,是他回忆中和安娜的那一日。此次观影过后我仍然坚持认为,应该摒弃掉词语带来的具体含义,顺带也摒弃掉了词语的局限,只需要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去感受,每个人会得到自己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感觉到自己像是一个语言不通的异乡人,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又想到了去年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来自锡兰的《枯草》,台词的最后一句是“到时候,你发觉身处人生的中间点,除了内心的沙漠,你一无所有”。我想那种表达不出的感受就像是荒漠里长出的一朵小花,自由地绽放,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

在两年前的那篇小文里,我是这样写的(经修改):一日短暂,每一日都像文章里的一个字、一个标点,积累出一篇完整的情感。时间的墙壁被那裂隙分成两头,一头是永恒,一头是一日。永恒是那些可以谈论永恒的已经铭刻住瞬间的永恒,一日是那些琐碎的不断重复着平庸的平庸的一日。

爱因斯坦曾在一位物理学家朋友的葬礼上说:“现在他比我更早一点离开了这个奇怪的世界,这没什么。像我们这样相信物理的人都明白,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一种持久而顽固的幻觉”。那些错失的瞬间、深沉的情感、相爱的人,但愿我们会在时间的灰烬里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