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犹豫,这一篇迟到了半年的十佳影片总结是否还有必要发出来。
其实大部分的内容我在元旦之前就已经写好了,因为去年有多部影片由于「技术原因」无法上映,我甚至还想好了,华语片的头名空着,同时附上「因技术原因无法显示」的字样,以此表达我的态度。所以2019年的院线华语片我只选了九部。至于引进片,我的想法是彻底略去,因为我在筛选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影片我在前年(2018年)就已经看过,有的甚至还还考虑过选为那一年的非院线十佳。如果不考虑我看过的那几部,我想选的只剩下两部,数量压根不够。我想用略去引进片的方式,来表达我对引进片质量和时效的不满。其实非院线部分也好不到哪去,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回看去年在失望之时写得几段话,让我对国内逐渐恶化的观影环境更加没信心。
一月份爆发的疫情让我再一次陷入政治性抑郁。实际上,通过一位我不认识也不知其名姓的医生,我比大部分人更早得知了人传人的情况,尽管我也有所怀疑,但是身为中国人二十余年的经验告诉我:把好话反着听,在关键时刻能保命。于是这篇十佳也就一直拖到了现在。
今年,疫情给电影行业造成的冲击比去年的技术原因的冲击范围更广,伤害更大。同时,为了贯彻某项会议精神,电影学院也即将进入它的「至暗时刻」。我想,在这种时候,电影一定不能缺席,它的生命力一定会长过这个时代。
(以下影片排名不分先后)
院线华语片
南方车站的聚会
今年华语电影视听语言最为杰出的作品。刁亦男从B级片和 Giallo Film 中汲取养料,同时使用黑色电影的打光和表现主义的阴影,让这个简单的文本演变出了复杂而高级的影像质感。我也头一次发现了刁亦男的迷影情结,缠绷带的胡歌就像《出租车司机》中的罗伯特·德尼罗,在旅馆逃亡的胡歌就像《第三人》中的奥逊·威尔斯。胡歌和桂纶镁在夜里看车灯的镜头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一个镜头,它出自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这个镜头几乎是在一个二维空间里成功的构建了三维的幻觉,黑暗中突然射出的一道光,让我下意识地回头看了看影厅放映机射出的光,一前一后的两道光恰好把观众包围,这是一种只有你坐在电影院里才会收获的奇妙体验。而《小亚细亚往事》,我是在电脑上看的。
撞死了一只羊
有了王家卫做监制,万玛才旦有了一个在他的作品序列中最「先锋」的影像风格,选取了《皮绳上的魂》中为父报仇的杀手来出演杀手为父报仇,几乎是对后者的一次戏仿,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皮绳上的魂》表达了导演的创作焦虑;《撞死了一只羊》更多的则是宗教式的轮回与救赎,当然还有在万玛才旦每一部影片中都会出现的议题——现代文明对藏民传统生活的冲击。关于这部影片,我写过一篇长评《过去的我原谅了现在的我》。
疯狂的外星人
虽然也属于宁浩的「疯狂」系列,不过《疯狂的外星人》放弃了多线叙事,代之以戏谑、调侃的态度解构一切,从《西游记》到《2001太空漫游》,从春晚假唱到超英文化。这种不怕冒犯观众的调侃方式反而使得作品本身显得很轻盈。不过时至今日,我想它最大的价值是替无数无法发声的人说出了那句:“毁灭吧赶紧的,累了”。
学区房72小时
本年度的一大惊喜,对国人来说,片名中的「学区房」三个字就已经把故事剧透完了,难得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导演的几个集中于景深长镜头中的巧思仍然让我感到意外,用镜头语言表现出的暧昧气息既使得画面充满了玩味,又很符合看破不说破的社交默契。影片的缺点亦很明显,基本上都是小成本独立电影的通病。尽管如此,作为一部处女作,我还是愿意给它一个位置。
平原上的夏洛克
作为一部被豆瓣网友称为「乡村土味侦探片」的轻喜剧,它的部分笑点还真蛮高级的。
不过,我欣赏的点主要在于导演徐磊对农村和城市的对照。两位主角进城取证的段落不由让人想到了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比起深谙中国人情世故的张艺谋,徐磊试图在电影中构建起一堵横亘在农村与城市间的无形的墙。尽管两位主角可以穿上校服伪装成学生,穿上小黄衣和小蓝衣伪装成外卖员,但他们自身的身份并没有赋予他们一张可以自由出入的通行证。最具有代表性的镜头是影片的后半部分,主角的三轮车始终难以爬上那个离开农村的斜坡,而远处的城市,灯火正通明。
城市化可以让户口本首页多一个「非」字,但不能弥合身份地位的差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最终会写入教科书中成为历史功绩,但皇帝的这件新衣也不会让人民获得平等的权利。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娄烨说不喜欢拍好莱坞式的电影,《风雨云》的故事脉络却如此好莱坞,甚至如果视角更多地给官与商,就完全可以划归到好莱坞黄金时期的黑色电影了。只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镜头风格仍然带着娄烨的作者签名。娄烨的剪辑和转场一直有很好的设计,这一回他将这种风格与时空的切换又揉在了一起,亦很巧妙。但我不禁感慨,在这个年头儿,vlog也常有类似的转场,而类似的时空转换也已经被陈正道在两部xx大师里用过了。而娄烨保有的风格,除了老生常谈的眩晕感和潮湿感,恐怕还有一个不合焦的随意感。再退一步讲,娄烨应该是把陈妍希拍的最好看的导演了吧?
上面这段话是我在影院看完之后写的。
一年多时间过去,我还时常想起电影里的某些段落,对它的印象也越来越好。我在过去常常对娄烨抱有某种电影以外的期待,这期待往往抵不过环境的侵蚀,待他头破血流之后,才对自己的怯懦和软弱不齿。更加为鲁迅的文字感染:
「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沉默了一部电影的时间之后,我只想拿起我的笔,就现在。
花椒之味
影片中的三姐妹设定是分别来自陆港台,我不知道这一设定是来自原著小说,还是主创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表达。饰演她们的三位女演员也分别来自陆港台。在这个时代,这种身份关系放置在这样一部以血脉为联结的家庭片里,更多的意义都是现实的投射。在港式温情的包装之下是两岸三地和谐相处的生活愿景。
不过讽刺的事情是,影片上映之时,导演被小粉红扒出来曾参与过雨伞运动,影片也随之遭到更多小粉红的抵制。在小粉红的认知里,占中就是港独,反送中也是港独,他们宁可给一切不和他们一起磕头喊万岁的人都扣上港独的帽子,也不会去关心五大诉求是什么。他们以为,强盗永远也不会光顾自己的房子。
少年的你
曾国祥一直在身体力行地证明着:能被改编成好电影的都是不入流的小说。
武林孤儿
在我看来,《武林孤儿》有两个层面的表达,一层是十分具体的对现有教育方式的批判,最终怀揣着育人理想的青年教师也被这个体制击败。另一层则是比较有象征意味的对洗脑术的暗指。武术学校即大国,穿着红色校服的学生即俗称的小粉红们,他们被要求向定于一尊的高手看齐,随时可根据形势需要变身成为进击的战狼。影片里那么一两个持异见者,或许不是这武林中仅有的孤儿。
在经历了公共卫生事件从隐瞒到爆发的过程,目睹了几个中国人从被封号到被约谈的荆棘之后,我想浑身无力、夜夜失眠的我,也是这武林中的孤儿。
非院线片
高个儿
《高个儿》选择了一个颇有难度的切入角度,将高个儿的遭遇不经意地透露给观众,观影过程稍有松懈,可能就会影响对人物的理解和情感代入,也只有理解了人物,才能理解影片中女性的坚韧。
导演旁敲侧击的叙事方式还体现在其它方面,比如他不会直接告诉你战时物资匮乏,而是通过一场戏来交代——苏联高官带着慰问品去医院看望受伤的军人,其中一个军人一直在用力鼓掌,以致已缝合的伤口再次破裂,鲜血染红了白色的病号服,因为有人曾告诉他在官员慰问时鼓掌可以拿到钱。当然,这场戏在影片中的作用比我描述的更加丰富,导演还在其中夹带了对苏联形式主义讽刺的私货。
如果对待旧政府还算是私货的话,那么影片中的同性恋暗示就是对反同的新政府的无言反抗。大部分室内戏用了暖色调搭配红、绿色的衣服,画面充满表现力,叫人印象深刻。
在今年的欧盟电影展(北京站),我去卢米埃影城芳草地店重看了此片,万幸中的不幸是该片遭到了删减、局部放大和跳剪,所谓的敏感画面无非是尺度还没有优艺腾上网络电影大的床戏,和大小不及直播平台上女主播一半的胸脯。如果不是在芳草地,我想这事都不会这么魔幻:一百位观众在一个摆满了露着鸡巴和乳房的雕像的商场里,看一部因为险些露出鸡巴和乳房而遭到删减的电影。以往这些非院线电影,在国内节展放映时可以以学术交流的名义足本放映,从2019年开始,这种情况不复存在,以后对影片的阉割一定会变成常态。没法对影片拷贝做手脚,他们还有物理遮挡的粗鄙手段,拷贝数量并不多,放映的影院也很少,这对深刻领会了会议思想的中国电影资料馆来说,并不算难事。
不仅如此,自恃放映资源全国一流的资料馆并不会提前告知观众影片的删减情况,观众一旦购票,票务平台也不支持退票(节展的票价至少是平时的两倍),似乎我们这些从小在电影院里看残本电影长大的观众,不配拥有知情权。前一阵(这个「前一阵」,我想是指去年11、12月份)有人在微博反映这一情况,收到了自称是资料馆审片人问候亲妈的大礼包。不禁让人想起了长亭外古道边的芳草天。
年轻的阿迈德
84分钟的时间里,达内兄弟不仅完整的讲述了一个故事,还让观众对于阿迈德这样一个极端的伊斯兰教徒产生了共情。剧作上的难度越大,越能体现出达内兄弟超高的叙事效率和高超的技巧。其实故事背后还暗含了更多宗教议题,包括天主教拯救穆斯林的结局。我对宗教了解甚少,就不在这里露怯了。
烂情诗
首先要说明的是,大部分时候我对电影中的炫技手法都会感到不耐烦。而《烂情诗》恰好处在那小部分时候。
这是一部仅存在于颅内小剧场中的浪漫爱情片,在现实线中则是关于爱情的「悼亡」片。
镜头移动和转场的设计都充满巧思,尽管双线并置,仍能从容地在一个长镜头内完成虚实间的转换。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摄影机俯拍男主角爬旋转楼梯,画面里能看到的,全是男主角走过的路,摄影机随他爬楼的脚步转了一圈又一圈,观众仿佛也陷入了和男主角一样的困局,不知他何时才能爬到头,不知他何时才能走出失恋的阴影。
小丑
可以说是一部完全打破了次元壁的超英电影,尤其是放在2019年来看。
主线故事非常像本片的监制马丁·斯科塞斯于1982年拍摄的影片《喜剧之王》,甚至找来了《喜剧之王》的主演罗伯特·德尼罗来饰演一位像在《喜剧之王》中蔑视过他的主持人一样的角色来蔑视小丑。同时不少场景和构图也有对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的致敬,与其说是DC宇宙,不如说更像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宇宙。
我想,这部影片将会因为两个原因载入史册。其一是在当今这个全世界都在右转的气候下,它通俗而又极端地描绘出了目前乃至未来几年人类社会的样貌(当然,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没有想到会出现疫情);其二是华金的表演将表演这件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如果看习惯了漫威电影对着空气尬舞的表演方式,你很难想象这种突破会出现在一部超英电影里。
猴子
在院线华语片部分,视听语言最杰出的作品我认为是刁亦男的《南方车站的聚会》。而在非院线片部分,我会选择这部《猴子》。
影片借用一群还未涉世的孩子和原始丛林的生活环境,屏蔽其它因素,突出了人类的天性。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短短几个月,但背后的寓言属性却跨越了人类进化的千年。从弱小、受压迫,到学会使用工具、对抗强者。从野蛮、混沌,到建立新的生存秩序。声音的设计尤其精妙,类似重复蒙太奇的手法重复使用一段声音,让观众形成了画面与声音的联结记忆,再让声音在适当的时候作为画外音出现,观众难免会因联想到具体画面而感到惊悚。可谓是对希区柯克电影理论的一次声音实践。
我忍不住想要炫耀一下,本片我在电影院里看的,杜比全景声。
痛苦与荣耀
如果我看一百部电影,在九十九部的观影过程中我的理性都会大过感性,例外的那一部,其导演一定是阿莫多瓦。阿莫多瓦的电影总是能够刺激到我的泪腺,不管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还是《对她说》和《回归》,甚至创作力已经明显退步的《胡丽叶塔》,都深深打动着我,今年的《痛苦与荣耀》也是如此。
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我最不同意的一点就是将它比作阿莫多瓦的《八部半》,如果硬要比,我觉得更像是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本片出现的所有元素和技巧几乎都在阿莫多瓦过往的电影中出现过,同性恋、教会学校、肩负重担的母亲、毒品、导演、剧场、媒介自反,它被打上了阿莫多瓦深深的作者烙印。阿莫多瓦仍然真诚地将自己的全部放进电影里,没有创作者高傲的姿态,和观众平等对话,没有了过往的奇情文本,使得观者更容易与他建立起沟通,对于影迷来说实属幸事。
独生子女国度
我也是看完之后才发现导演王男袱就是两年前那部纪录片《南海之后》的导演,两部纪录片的相同点除了导演是同一位之外,它们在豆瓣的条目也都遭到删除。两年前我在选《嘉年华》为年度十佳的时候,就不断地在思考,《嘉年华》的成功上映是进步的本身,还是进步的假象?其效果就像前几年热播的那部由陆毅主演的反腐电视剧。
说回这部电影,对于一个我们都已熟知的政策,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部纪录片还能够引发我的思考吗?事实上它做到了。王男袱采访到了计生政策的「刽子手」,同时也采访到了一孩战争的「战斗英雄」,她用思辩而不是预设立场来展开论述,这对于她这样半个家族都是政策受害者的人来说更加不易。同时她试图挖掘美国家庭领养中国孩子的真相,还原那个弃婴遍野的时代。引起我思考的倒不是影片中提到的那些以「人贩子」的罪名受到审判的人,而是十几年前著名的「邵氏孤儿」事件,隐藏在通稿背后的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模样?不可不佩服当局者一箭双雕的手法,却也自掘了一个塔西佗陷阱。
几十年后,他们又用发展的眼光实行了二胎政策,各个地方直接把之前的宣传标语刷掉,以从前的标语为底,写上新的标语。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大抵来源于这种历史健忘症。
最大的小小农场
由于2019年众所周知的一系列社会事件,从小就习惯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我,有一阵子是彻底被抑郁情绪包裹。这部纪录片在恰当的时间点进入我的世界,最终我也被它治愈。它不加任何矫饰,自然而然地把自然呈现给观众,开篇悬念前置,成功吊起了我的胃口,在影片顺畅的推进下,我越来越担心悬念指向的结局,可以说影片之所以精彩,一半都归功于剪辑。
自卫的艺术
反差萌、黑色幽默、对政治正确的反讽以及对男权社会的解构组成了这部表面荒诞不经,内里却有着严肃表达的黑色喜剧。
尽管杰西·艾森伯格的人设就像是当今热播的美剧中批量生产出的那种不苟言笑但浑身都是幽默感的白领,但放在这部影片里再合适不过,尤其在你见证了他一点点从懦夫变成强者、从屠龙勇士变成了龙的情况下。
片中的空手道学校就是一处建立在男权主义基础上的微型社会。借着男主角的段位在充满同性暗示的环境里逐步进阶,我们也渐渐看到了社会规则建立成因的荒谬和关于老大哥江湖传说的恶意谎言。片中多次强调阳刚和阴柔的对立,结果看似外表最阳刚的师父,却隐瞒了自己最女性化的真实姓名,这种反差大概也是导演的恶趣味,却让我想到了一句俗话——对权力欲望最大的,往往是那些被切了生殖器的太监。
好莱坞往事
我又翻了一下豆瓣上最新的短评,依然有很多人因为片中所谓的「辱华」情节给这部影片打了低分。
我已经不想多说什么了,我觉得我把本片列入我的十佳就已经表明了我的态度。
我对本片的看法较大程度受到了《反派影评》的影响,就不复述他人的观点了。建议去听《反派影评》的音频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