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4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观《朦胧的欲望》)

在电影世界中,演员-角色的对照关系可以玩出许多花样。在我有限的观影经历中,大概看过这么几种花样。

最常见的是一人分饰多角,代表作品如《奇爱博士》、《镜子》。

另一种是我在卡洛斯·绍拉的《安洁丽卡表妹》里看到的,主角是个中年男人,他现处的环境中有一批演员。当他回忆童年时,所有演员都没变,同样的演员扮演的是主角童年时期的另一批人。包括男主角本人的演员也没变,童年时期的他在他的回忆里也是以他中年时期的样貌出现。

还有一种是这部《朦胧的欲望》里的,用两个不同演员饰演同一时期的同一个角色。

《朦胧的欲望》是布努埃尔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位西班牙电影大师的生涯始于那部著名的《一条安达鲁狗》,其生涯前后将近五十年,跨越了好几代电影人。《朦胧的欲望》最出彩的地方就是使用两位不同演员饰演同一个角色,如果不是如此,它很可能只是一部平庸的作品。

可以用陈奕迅的一句歌词来概括本片的情节: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本片中女主角康琪塔既是被男主角马修偏爱的对象,也是马修永远得不到的、永远无法被满足的欲望。也正因为得不到康琪塔,马修才一次次心甘情愿走入康琪塔的陷阱。饶是如此,康琪塔仍然是一个欲望的客体,观众所看到的康琪塔几乎(除了片头与片尾),全都是在马修视角下的康琪塔。两个演员的转换仿佛在说明马修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为康琪塔的真实性蒙上了一层面纱,呼应片名“朦胧的欲望”。

欲望如果被满足,会就此停止。而如果得不到满足,便会陷入期待-落空的无尽循环中。马修和康琪塔因此上演了一出关于爱情的猫鼠游戏。在我自己的价值观里,我不赞成这种做法。但我知道有一些人是这么做的,由于简中世界是男追女的情况更多,所以在网上也能看到贩卖人生经验的人在教年轻的女孩要学会吊着男孩。现实情况也经常是这样,如果一个女孩很容易被追到手,不被珍惜的可能性也会更高。我不赞成的原因在于,在这种人生经验里,努力的方向就是错的。现在鼓励年轻女性做新时代的独立女性,这不是说让自己变得很难被追到——这种字面意义上的“独立”,而应该是重新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山峰,具备自己独特的吸引力,因为在那个不断攀爬的过程中产生的不断更新的吸引力让一段亲密关系持续具有生命力。这对男生来说当然也是一样的。如果一开始的吸引力就是因为独特的外表这种与生俱来的属性,它也会因为时间而过期、失去活力。在那些“不珍惜”的亲密关系里,大部分原因都是随着时间女性年老色衰,男性喜欢上了更年轻的肉体。归根结底这种亲密关系一开始也是因为年轻的肉体。所以它的结局多少是可以预见的。我们处在一个,或者说被规训成的女性比男性更需要注重外表的世界。独立女性的含义还在于,你需要去对那些别人灌输给你的、看上去不言自明的道理产生怀疑、辩论甚至反抗。想想某些东西是你自己想要的,还是别人告诉你“这就是你想要的”。话虽如此,叔本华说过“良好的长相是一纸摊开的推荐书,它从一开始就为我们赢得了他人的心”。克服以貌取人永远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

对于马修来说,康琪塔年轻的肉体就是她的欲望,如果换一具肉体换一个年纪,她不可能对马修具备同样的吸引力。在影片的结尾处,两人看到橱窗内服装店的女人在缝补衣服,那象征着他们俩缝缝补补的关系。离开橱窗时,康琪塔甩开马修抓上来的手,仿佛他们俩的猫鼠游戏还没有结束。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某一天马修不是因为耐心耗尽停止追寻,那就是因为康琪塔已不复当年的美貌。

本次重看时特别注意到贯穿影片始终的恐怖袭击。同时也很奇怪我之前对这部影片的记忆中都没有关于恐怖袭击的印象。因为它出现得实在太多,尽管与电影的情节脉络没有直接关联,也可以视作对于欲望的象征——无来源的、具有破坏性的、永不停止的循环。

文 / altair21
LEAVE A REPLY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