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5 “一起变老”没有你想的那么浪漫

(观《爱》)

如果用一种自媒体吸引眼球的标题来概括《爱》的故事,这个标题也许会是《结婚几十年,他竟亲手杀死自己的妻子!真相令人不寒而栗……》。不要觉得我在夸张,这部影片的豆瓣条目中,最高赞的一条短评写得是“一对恩爱的老头老太太,一天老太太中风瘫痪了,吃喝拉撒都由老头照顾,老头最后实在受不了了,就用被子把老太太给闷死了。于是大家都感动的哭了。”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人和人之间的感受差异如此之大。只看一个标题或是一个短评,无法还原一部电影的原貌,这也是我讨厌短视频三分钟看电影的原因。只有自己去看,才能知道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也像毛姆所说的,艺术不会像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就能随随便便将它捡起。艺术是艺术家通过灵魂的苦痛折磨才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他唱出的是一段美妙的旋律,要想自己重新听一遍,必须具备知识、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是的,我在说欣赏艺术是有门槛的,而我们国家缺乏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同时谨记老塔的告诫:不要责怪观众的品味差,生活没有给我们完善审美的平等机会。

这又是一部让我为之落泪的电影,我不记得前一次落泪是看哪部电影时,也许是Day10的《回归》。在过了青春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知道我最喜欢的爱情片是哪一部,似乎爱情片一定得是浪漫的,就连在那部被戏称为黄昏版《花样年华》的《廊桥遗梦》里(好吧,原来没人这么戏称,只是我自己在这样戏称),也有不少浪漫元素。我不是否认爱情中的浪漫,只是我觉得当所有电影都只展现爱情中的浪漫时,这是片面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将观众蒙蔽的、经过高度提纯的爱情。我的生命经验告诉我,在爱情的大部分时间里,只是一些琐碎的、与浪漫毫无关系的平庸日常,一段感情是否能够长久,看的不是在它最热烈时有多浪漫,而是看它在最平淡、甚至遭遇重大危机时如何共同应对。《爱》是一部彻底去浪漫化的爱情片。看过了《爱》之后,它便成为了我最喜欢的爱情片。

我记起两年前认识一位同样很喜欢看电影的女生。她说她共情能力强,看某些电影会哭,所以不喜欢看那类的。类似的说法我间或听到很多不同的人说过。我的一部分想法已经在Day19《一一》的那篇观后感里写过了。今天早上我又想起这句话,如果放在《爱》这部影片里会怎么样。“共情能力强,看某些电影会哭”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是能看这些电影的人都是共情能力不强的人。这当然不对,我想人家也没有这层意思。我想到的是,看一部像《爱》这样的电影,看完之后收获的仅仅是一种刻奇的与角色的共情吗?至少对我来说,还会有一些新的启发,让我产生一些新的思考。对于铁石心肠的我来说,我在未来还会反复观看这部影片。

《爱》首先打动我的地方是两个老人之间的感情。开头听完音乐会回家后,乔治对安娜说“有人跟你说过你今天很美吗?”就这样简单一句话,却不是所有的八旬老夫妻都能够、或是有意愿去表达的。安娜的手术失败后,两人吃早餐时乔治给安娜讲了自己童年的一件糗事,安娜回应的是“你真可爱”,并问怎么以前没告诉她这件事,乔治回答说“我没告诉你的事多着呢”。安娜继续说“你想在你老年时毁了自己的形象吗?”乔治说“你才不会嫌弃我呢”。在爱人眼中,一些你羞于示人的事情看起来都是可爱的。而这也正是小蜗帮我亲身体会到的。相爱时总觉得时间不够多,想与对方分享的故事永远也分享不完。原来到了乔治和安娜的年纪也是这样。他们之间的爱情很明显。之所以这样的爱情如此打动人,是因为我们知道,在现实中,那个年纪仍然相爱的夫妻很少。在更进一步思考片中的角色动机之前,需要明确的是,没有人比安娜和乔治更加了解他们彼此。如果安娜死亡,也没有人比乔治更加痛苦。

安娜手术失败之后,半边身体瘫痪,需要乔治照顾。她的身体每况愈下。逐渐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陷入失语状态,最后到了一种接近婴儿的状态——只会喊“妈妈”和“疼”。在安娜患病的早期,她和乔治坦诚过不想这么活下去了,这不是为了乔治,是为了她自己。而他们太了解彼此了。乔治能看透安娜的想法,安娜觉得自己是乔治的累赘,她也不忍心看着爱人为了自己承受这个年纪不该有的体力重负和精神折磨。我想,两方面原因都有。安娜和乔治都是音乐教师,是典型的欧洲知识分子。对于安娜来说,曾经的优雅让她难以忍受病痛折磨下的丧失尊严的模样,她甚至因此拒绝见自己的女儿。她不想这么活着,既出于对自身尊严的维护,也出于不拖累爱人的想法。可是终结生命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安娜病情加重时,乔治给她喂水,安娜不想喝,乔治说“你想让我眼睁睁看着你渴死吗?”安娜终于张嘴喝了一点。随后她又将水吐出来。乔治下意识地扇了她一巴掌。这一系列的行为,在我看来都是「爱」。爱,不是一种单一的直接的感情导向一种单一的直接的行为,它会在不同的繁杂的情感共同作用下导向一种看上去没有逻辑的行为。有时甚至是矛盾的。乔治想让安娜活着,这是爱,他想让安娜带着尊严死去,这也是爱;安娜想活着,为了乔治活着,这是爱,他不想活着拖累自己的爱人而想要寻死,这也是爱。现实情况是,安娜和乔治的处境,是我们这些被限制在肉体凡躯的人类早晚要面对的处境。浪漫的爱情片不会告诉你这些,“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也不会告诉你老了以后的事。我们没法因为真相的残酷而回避它,因为随着时间推移,你早晚会亲历。

他们的女儿不理解父亲的执拗,想将安娜送去医院或是疗养院。而安娜在意识清晰时明确告诉过乔治,自己再也不想去医院。乔治的选择是尊重安娜自己的意愿。作为子女,往往只想着让奄奄一息的父母多活一阵子。这里面隐含的无法明说的另一个原因是,谁都不愿意背负不孝的骂名。但是如果当事人本人已经不愿意多活,并且他已经没办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愿了呢?如果多活一天,只是让他多承受一天的肉体和精神折磨呢?多数时候,人在无法承担更大的责任时,往往只求自己心安理得。也许在之前的某篇观后感中提到过,我认为爱情始终是爱情,它不会随着年月演变成亲情。演变成亲情的潜台词似乎在说亲情比爱情更高级。实际不是这样。爱情和亲情在不同的人心里有不同的价值排序。在影片中,乔治最终还是用枕头闷死了安娜。我不是乔治,也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我不知道乔治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如果是顺着本文开头引用的那个高赞豆瓣短评的说法,是乔治“受不了了”,意思是他的爱在照顾安娜的过程中渐渐消失了。我想强调的是,如果你没有做过乔治对安娜做过的那些事,你就没有资格批评乔治。我的理解是,他因为比观众更加了解安娜,更懂得安娜的想法,也就更明白安娜的痛苦。安娜已经处在一种无法清晰表达自己意志的状态中,她想死但她说不出来,乔治帮她保留下最后的尊严。乔治内心的痛苦不是旁人能够看到的。在一些施行绞刑的国家或地区,绞刑架的控制按钮需要三个人同时按下才会起作用。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模糊掉决定别人生死的那个人,降低施刑者的道德负罪感。杀死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死刑犯都有这么大的心理压力,更别说杀死与自己相伴几十年的爱人了。安娜死后,乔治写了一封信,那封信没有完整的翻译,我从片段翻译中得出的结论是,那不是一封遗书,更像是写给亡妻安娜的信。如果他对安娜的爱已经消失,他就不会在安娜死后还写下一封信。

乔治做了一个极具伦理争议的决定。即使他了解安娜的内心所想,即使他爱着安娜,不管有多少前提,他最终还是做了一个挑战人性的事。显然,对于乔治来说,法律的约束力在那个时刻对他是没有作用的,甚至在那种时刻,一边是看着爱人苟延残喘忍受痛苦,一边是忍受亲手了结爱人的痛苦,再谈法律都显得荒唐可笑。

我们无法避免衰老和死亡,也无法避免目睹心上人的衰老和死亡。可能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对乔治或者安娜的处境感同身受。共同面对衰老和死亡也是爱情中的课题,我们不能只选择爱情中美好的那部分,而对残酷的那部分避而不谈。

文 / altair21
LEAVE A REPLY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