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醉酒的女人》)
本片的英文名是 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直译过来应该是《受影响的女人》。我不知道《醉酒的女人》这个译名是从何而来。我更想用《受影响的女人》这个译名,但由于在此前的片单里我用的也是《醉酒的女人》,所以为了确保一致,我在此仍然用这个译名。
也许在当今所有结婚率、生育率下降的国家的年轻人看这部电影都会更加坚定地成为恐婚族。这部五十一年前的电影对于今天的观众仍然具有教化意义。女主角吉娜·罗兰兹是卡萨维茨的缪斯和妻子。她于去年8月14日离世,转眼已经快一年了。我仍记得去年她离世时,许多影视自媒体都在推荐她主演的《女煞葛洛莉》(也是卡萨维茨拍的),称之为女版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这是很好的推荐语,不过严格说来前者比后者早了十四年。说《这个杀手不太冷》是男版的《女煞葛洛莉》更准确,不过,谁叫杀手莱昂名气更大呢。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是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孩子的情绪极不稳定,暴躁易怒并且对父母的一句无心之言都极为敏感,随时炸毛。即使我不是心理医生,也看得出那孩子的问题来自于家庭环境。是情绪不稳定的家长,动辄迁怒孩子的家长把孩子逼成了那个样子。由此我想到,孩子就像是个可以窥探一个家庭氛围的窗,一个天天吵架的家庭养不出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在《醉酒的女人》里,女主角梅布尔是那扇窗。她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丈夫,她由此变得敏感、紧张、神经质。卡萨维茨很喜欢用小景别,人物在其中显得更加局促。同时画面时常失焦,我想这大概是由于独立电影的粗糙,却无意中给观众传达了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这种风格让我想到达内兄弟,他们也很喜欢用小景别。达内兄弟更进一步的发展在于手持摄影增加了画面的晃动,即增加了临场感,同时喜欢采用一场一镜的方式,保证一场戏中时间的连续。说回到《醉酒的女人》,吉娜·罗兰兹的表演很自然也很出色,在卡萨维茨的风格加持下,梅布尔就像一根皮筋,观众看着这根皮筋被越拉越长,担心这根皮筋何时会被拉断。当尼克找来医生,想要把梅布尔当作精神病人送进医院时,这根皮筋终于被拉断了。就像皮筋被拉断时产生的冲击力一般,梅布尔情绪激动想要反抗,在任何人看来她的精神都有些不正常,只是这不正常的罪魁祸首是尼克,梅布尔替尼克进了医院。当梅布尔重新回到家里,她的情况并未好转,反而又多了一种害怕再次被送走的惶恐,这使她的行为看起来比之前更加异常。作为这个家里的女主人,可怜的梅布尔一天也没过过正常的生活。
此次观影时,我想到了去年一部国产片《出走的决心》,那部影片改编自苏敏阿姨的真实经历。尤其是丈夫带着朋友回家,让妻子负责招待时的样子如场景复刻一般。男人之间的这种跨越种族的相似也让我长叹一口气。尽管家庭的不幸有所不同,两部影片中的女主角都是在父权制下遭到压迫和规训的女人。《出走的决心》中的女主角(现实中的苏敏阿姨)选择逃离那个家庭,买了辆车开始自驾游,寻找自己人生的风景。那几乎已经是这些女性中的天花板了。现实中没有几个女性会像苏敏阿姨一样有勇气离开,即使离开了也未必有她的运气能靠自媒体谋生。梅布尔处在另一种情况下,她已经出现精神问题,且三个孩子都还年幼(苏敏阿姨逃离时孩子已经成家),她出现了自残的倾向,如果情况继续恶化,也许会有更极端的行为。而这些电影没有拍出来,全赖观众的想象。
现实中的大部分女性,可能既无法成为苏敏阿姨,也不会变成梅布尔,可能是在长期的受压迫状态中变得麻木,把一切当作人生的常态。她们在能够意识到被压迫时无法寻得别人的帮助,而在子女有能力帮助时又无法将早已死去的心重新唤醒。就像我的母亲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