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3 安纳托利亚废土

(观《小亚细亚往事》)

如果将《黄飞鸿》也视作一部“往事”(英文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小亚细亚往事》已经是此次计划里的第四部“往事”了。我在列片单时没发现这一点,不然的话也可以再找三个往事凑成一周的主题,名字叫“就让往事随风”。

《小亚细亚往事》可以看作是锡兰的转型作,此时他的影像风格已经成熟,电影主题有了更开阔的视野,从个人、家庭转向社会关注,也还没有后来从《冬眠》开始密集的台词。那届戛纳评审团成员杜琪峰曾评价这部影片“花了太多的时间讲了太少的事”。影迷常引述这句话来调侃杜琪峰不懂得欣赏。某种程度上,杜琪峰说得也没错。《小亚细亚往事》只讲述了警察、检察官、法医带着嫌犯寻找尸体并解剖的故事,影片节奏舒缓,故事徐徐展开娓娓道来。

影片开始时是三个人在屋里喝酒,其中一个人拿起吃剩的骨头出门喂给狗,后来我们知道这个人就是死者,另外两个人则是凶手。随后出片名。随后镜头是一个旷野的大远景,远处的山丘后面探出几辆车,亮着车灯。我很想体验一下在大银幕上观看的感受但一直没有机会。我感受过一个类似的片段,来自《南方车站的聚会》,胡歌和桂纶镁站在草坡上,远处有车灯照射过来。当你坐在影院里,车灯的光束恍惚间会让你感觉像是投影仪发出的光束,就好像银幕内外同时有两束光射向那块银幕。

这里是安纳托利亚,即小亚细亚。此时是夜晚,几辆夜车在旷野中迷茫前进,寻不到他们要找的东西。这一部分的象征很像香港新浪潮时期的《夜车》。第二天人们找到了藏尸地点,一条狗已经蹲守在那里,那就是影片开头时死者喂的那条狗,他循着气味找到了自己的主人。一行人把尸体运回城镇,尸检时医生发现死者肺部有阴影,也就是说他被埋进土里时还活着,他是被活活闷死的。法医思忖过后决定不要将这部分写进尸检报告。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认尸后离去的死者家属,若有所思,影片结束。在第一天晚上,人们想找真相却找不到;在第二天白天,人们找到了真相却发现残酷的现实竟如此让人感到难以承受。

在现实层面,影片通过大量细节展示了官僚系统的腐朽。下属和上级之间,既有工作关系,又有人情关系,这对中国观众来说很熟悉。警长在面上对检察官毕恭毕敬,背地里开着他前列腺的玩笑;找到尸体时检察官说死者长得像克拉克·盖博,就像是领导在某个场合开了个不合时宜的笑话,即使那笑话并不好笑,下属也多会附和、以笑捧场;要装运尸体时,他们才发现没有带裹尸袋,讽刺的是他们就是来找尸体的,而不是来公款旅游的;他们找了一个毯子潦草地将尸体包裹好,却发现救护车没来,检察官说没时间等救护车了,于是他们将尸体放在了后备箱里,司机又往后备箱的空隙塞了几个野果子。这些荒唐事累加起来,让这些公职人员看上去就像个草台班子。当然,他们自己心里也清楚。

第一晚他们在村子里借宿,村长的女儿如同圣像画里走出的人物,惊艳了众人。检察官说可惜她会淹没在这个村子里。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讨生活了,也许村长的女儿因为女性身份才难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离开。即使她离开了,又能保证她不会被淹没在安纳托利亚的废土之中吗?锡兰一开始的作品都是讲小镇青年,也是讲他自己的经历,这一点很像贾樟柯。等拥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开始讲国家、社会,锡兰小镇青年的那一面也仍然在。只是现在的小镇,变成了一个地理上更广阔的土地。小镇青年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如今变成了一个文化精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我看锡兰的电影常常觉得他不仅是在讲土耳其的事。

影片中的角色有一个共同特点——心里都装着事但很少和别人说。检察官跟医生说自己朋友的妻子预告了自己的死亡,到了那个时间就自然死亡了。医生说她可能是服了毒。在进行尸检前他们又聊到这个话题,医生跟检察官说,自杀都是用来报复他人的。也许检察官口中的那个朋友就是他自己;警长一直被妻子叮嘱记得给儿子拿药,警长在电话里很卑微,话还没说完就被被妻子挂断电话;医生离了婚,他还留着与前妻的许多照片,不时拿出来睹物思人;犯人凯南和死者亚撒本是一起喝酒的好友,凯南却把亚撒给杀了。亚撒的孩子其实是凯南的孩子,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两人起了冲突。凯南在村长家中看到了死去的亚撒的幻象。找到尸体后回到城镇时,亚撒的儿子向他扔了一块石头,凯南的心里五味杂陈,因为从血缘关系上来看,这是他自己的儿子。

结尾时,法医看着窗外的死者家属,他的脸上沾上了一点尸检留下的血污,他因为恻隐之心选择隐瞒真相。在这片废土上,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我不知道他的心里会不会有一瞬间闪过一个念头:学医救不了土耳其人。

文 / altair21
LEAVE A REPLY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