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4 偶像的黄昏——或如何用锤子建设社会主义

(观《大理石人》)

初看《大理石人》时我就很喜欢,这部电影能唤醒我高中时在网上自己找资料还原某些历史事件的记忆,那时维基百科还可以正常访问。遗憾的是这部电影至今也没有一个很好的中文字幕。

《大理石人》是一部散点叙事的电影,通过他人的回忆慢慢还原男主角博科特的人生。这种叙事方式是《公民凯恩》开创的,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所以我也看到有影迷称这是波兰版公民凯恩。实际上两部电影的表达有很大不同。表面上看《大理石人》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但它不属于今天所说的“元电影”,它主要还是在通过女主角拍电影的行为来还原一段历史。

女主角拍电影强调了电影的自反性,女主角拍的电影带着她自己的立场,这与波兰政府的立场截然不同,而历史正是被后者书写的。女主角拍电影的动作,可以视为人民对于历史话语权的争夺。这也是官方叙事与民间记忆之间的话语权争夺。有一则苏联笑话是说,人民永远支持党,因为任何反对党的领导的人都自动把自己排除在人民之外了。尽管这是波兰不是苏联,但我们都知道冷战时期的波兰是个社会主义国家。战后很多年都奉行斯大林主义。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不单是在还原一段历史,也在探讨谁有权定义历史。片中片里出现了波兰战后第一位总统贝鲁特,看起来和现实中的贝鲁特长得很像。我不知道那一段是瓦伊达拍的还是过往新闻简报里的影像。如果是真实的影像,瓦伊达就是嫁接了真实影像和虚构的影像,让电影角色和贝鲁特看起来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这种做法,后来的《阿甘正传》和《地下》里也都用过。

女主角是一位电影学院的学生,想要拍摄一部关于博科特的电影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博科特是本片中的男主角,也就是本片中的“公民凯恩”,这个凯恩连玫瑰花蕾也没有,他只出现在他人的回忆之中。引起女主角兴趣的是这个人的人生:作为一名砌砖工人,成为了波兰的劳模,后来又因故入狱从神坛跌落,再后来又得到平反。关于博科特作为劳模的崛起之路,老一辈的导演布尔斯基拍摄过相关的影片。于是女主角先找到了布尔斯基。后者已经是蜚声国际的大导演,当年因为拍摄了博科特的事迹而得到了国家的褒奖。后来又因为博科特的入狱,那些影片也不允许被放映。从布尔斯基住宅的豪华来看,他过得不错,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年纪很小的女儿。考虑到布尔斯基如今的岁数,观众可以脑补他的生活水平。这与博科特的人生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人都是因为博科特成为劳模而成名,如今布尔斯基实现了阶级跃升,受人追捧。而博科特被人遗忘。布尔斯基自己则说,他在变聪明之前,有两年没有工作。显然他走了一条和博科特不同的路,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什么叫“变聪明”?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问的不要问。你被规训得学会保持沉默,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公与自己无关,不要给自己找麻烦——这就是波兰语境下的“变聪明”。

通过布尔斯基的记忆,我们看到了博科特如何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了国家劳模。彼时的波兰正在实行“六年计划”,政府准备建造一个工业城市新胡塔,博科特就是其中的一名砌砖工人。媒体喜欢报导那些砌砖速度快的工地。年轻的布尔斯基找到了一处工地,跟工地负责人商量后决定以一个轮班砌三万块砖为噱头进行拍摄。真可谓人有多大胆,砖有多大产。学过大跃进的中国观众应该对电影中波兰媒体的风气再熟悉不过了,这和我们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别无二致。工地负责人想找能连续干八小时的工人,大不了可以事后给他们放个假。于是工地负责人找到了博科特,可以看到博科特在挑灯学习,他是有主动学习动力的人,也许也是因为此,他才有了自己的是非观,而不是像那些“聪明人”一样立场先行。也才导致他后来的入狱。第二天拍摄之前,工地负责人特意为工人们准备了美味佳肴、为了上镜给工人们剃了胡子。实际拍摄过程中也不乏摆拍的做法,作为一部宣传片,达到效果才是最重要的,真实性不重要。博科特等几位工人连续奋战,在那过程里他们不像是被当作人看待,更像是被当作生产队的驴。终于,他们打破了砌砖纪录。顺带一提,现实中的新胡塔如今成为了以共产主义遗产为卖点的旅游城市。

布尔斯基给女主角介绍了米夏尔克。米夏尔克曾经是监视博科特的秘密警察,如今也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导演。只不过他拍摄的可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影片。女主角找到他时,他正在给女演员们试镜。女主角与他对话时,可以看到虚焦的景深处有女演员在跳脱衣舞,米夏尔克在对话过程中还不时回头看看那些裸女。

在米夏尔克的记忆里,博科特在一次去外地指导工作时,抓到了一块刚烧制好的砖上,他的手被烫烂,从此再也无法砌砖。而这起本不该出现的事件,成为了一个悬案。手残之后的博科特没有消沉,他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工人争取权益。转折点是他的小伙伴维特克的事件。他和维特克一起去找领导,维特克单独进了办公室,博科特等了很久都不见小伙伴出来,便在征得秘书同意后也进了办公室。狭小的办公室里却没看到小伙伴的身影。这是影片最惊悚的部分,一个活人就这么凭空消失了。只是因为他不断给自己维权,成为了掌权者眼中的刺头。博科特开始以小伙伴的自由为目标,此时他的妻子已怀有身孕,但博科特将公道看得比家庭更重要。势单力薄的他最终因为自己的执着变成了掌权者眼中的下一个刺头。维特克被指控为外国间谍,博科特也因莫须有的罪名入狱。当秘密警察出于个人情感上的原因,告诫博科特不要过度追究维特克的事时,博科特说他不怕,他是清白的。秘密警察告诉他他不是清白的,两年前他曾经拿鱼砸过自己的上司。秘密警察提到的事,电影中曾以片中片的形式给观众交代过。那是一段没有声音的影像,片中小伙伴和上司发生了争执,博科特加入,后来工人们一起拿鱼砸上司。这里也可看作是对话语权的争夺。因为缺乏声音,我们不清楚他们说了什么。从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来看,很可能是上司贪污了工人们的伙食费,买了些臭鱼烂虾糊弄事,引起工人们的不满。党随时可以按自己的需要给事件定性。地位

女主角拍摄电影时,维特克和博科特都已被平反。维特克如今成为了位高权重的钢铁厂老板,似乎过往的风波没有对他的职业路径造成影响。而博科特仍旧只能活在别人的记忆里。博科特入狱后,他的妻子被迫与他做了切割,公开谴责博科特。她以此保全了自己,代价却是,当博科特被平反后她再也无颜面对博科特,始终活在愧疚之中。

电影中,女主角最终也没见到博科特,博科特的儿子告诉他博科特已经死了。我们没法听到博科特自己的说辞,无法看到他自己的回忆。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成为了国民偶像,又以社会主义的方式迎来黄昏、坠入黑暗,再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沉冤昭雪,最后也像一颗社会主义的螺丝钉般被人遗忘。彼时的波兰也像许多国家一样存在电影审查制度,可以想象瓦伊达拍摄这部电影时面临的压力。网上流传着一些关于本片结局被修改的说法,我不知道真伪。瓦伊达后来又拍了一部《铁人》,可视为《大理石人》的续作,那部电影拍了一个更有力的结尾,至少让观众的情绪有了一个更好的出口。《铁人》的片尾曲还用了一首很有力量的、真实的抗争背景下创作的歌曲,我曾把其用作这个博客的歌曲。

我们生活的现实中,也有许多像博科特一样的人,他的悲剧不是艺术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来源一个个有名有姓的人的真实经历。这里面最让人气愤的是,利维坦不仅要在身体上限制一个人的自由,还要在名誉上玷污一个人的清白,就像电影里波兰政府对维特克做的那样。我能想到几位现实生活中,被从集体记忆中抹去痕迹的人。还有一些人我想不起来了,因为他们名字不知何时、被不知何人从我的记忆中擦除了。

文 / altair21
LEAVE A REPLY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