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小街》)
这是此次计划里的最后一部电影。在罗列片单的时候我就想以一部伤痕电影收尾,即使不是《小街》,也会是同时期的其它大陆电影。目的是想强调,我们在向前看的时候,也该记得来时的路。最终我选择的是《小街》。
这部电影的技法在当时是十分前卫的,和此次计划中Day22的《呼喊与细语》一样,《小街》中用红色的渐显/渐隐取代了传统的黑色,强调了文革中的红色恐怖。电影的间离是从第一场戏开始的,由导演杨延晋本人出镜饰演“导演”,并与观众对话。奇怪的是杨导演在电影中饰演的角色是“钟导演”,我不知道为什么不直接叫“杨导演”。影片的结尾是钟导演和夏构想这个故事的结局。总共想了四个结局,在电影中实拍了三个,并且后两个结局是虚实结合,骗了观众两次。最后仍留下一个开放式结局,把选择交给观众。
从豆瓣评分人数来看,那些伤痕电影都属于小众电影。只有《芙蓉镇》的评分人数比较多。我想其一是因为它在豆瓣Top250之列,其二是因为姜文吧。以前我在和我父亲交谈时,发现他们那时都看过这些伤痕电影,我今天以为的小众,只因为不是所有年龄段的人都会使用豆瓣。
《小街》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明亮的,没有过多强调受害者的身份,结尾开放式的处理也是在告诉观众要去创造自己的结局、自己的未来。影片台词也在强调,已经发生的事,就让它过去。尽管如此,对于夏来说,他失明的眼睛就是那个时期给他留下的历史伤痕,这会伴随他一生,是官方叙事无法改变的个体记忆。在钟导演设想的第四个电影结局里,夏和俞在火车上重逢,他们都是回去看母亲的,他们说他们只有一个母亲。这里说的“母亲”显然是指祖国母亲。这也是让我感觉到这部作品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感的原因。在经历了文革的动荡之后,人们想到的是生活终于重回正轨了、国家的发展终于重回正轨了。而不是思考制度性的改变,防止这一切再次发生。也许这是后来的人该考虑的事,对于亲历者来说,回家看“母亲”就足以使人感到振奋。
此次观影过程中我想到了《芙蓉镇》里的台词“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以及余华的《活着》。为什么即使像牲口一样了也要坚持活下去?我发觉我对人类处世之道背后的逻辑一无所知。我理解人类具有原始的求生本能,我不理解的是,如果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难道人不会在某个时刻意识到其中的荒谬性吗?我的思考绕回到了几年前困扰我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不会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思考?而那个问题我已经放下了,所以现在的问题我也打算放下。求生的本能没有目的性。就像余华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其实,在准备写这篇观后感时,我打算多说说文革十年。我一定会言辞激烈、愤慨以表现我的良知。然而某一瞬间我突然不想那么做了。也许是我觉得自己已经说过太多遍,也许是我觉得我要说的你一定都知道,但我甚至不知道你是谁。
今晚遛狗时,看到一对母女在争执,女儿大概五六岁的样子。她母亲手里拿了一个长条形的像玩偶一样的东西。女儿哭得撕心裂肺想要那玩偶,她母亲不给她,把那玩偶挂在自己脖子上,就那么站在原地,看着自己女儿。我听不清她们说了什么,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母亲把女儿留在原地独自离开。女儿蹲下继续哭,然后哭声停止,开始玩手机,我瞄到她的手机屏幕上是抖音短视频。我一边往前走,一边看着她母亲走进住宅楼。我回头看女孩还蹲在原地,我正惊诧于她母亲就这么把她丢下,转头又看到一个男性躲在墙角看着那女孩,我猜想这可能是她父亲,所以她母亲才敢那样放心地离去。等我遛完狗往回走,发现女孩不见了,刚才躲在墙角的男性在打微信语音,让小女孩快点回来,还说“我日你妈”。他旁边站着一个女人(因为衣服换了,我不知道是她母亲回家换了便服,还是另一个女人),手里拿了个扫把我不知道她想做什么。女孩一直挂电话,她每挂一次,拿扫把的女人就笑一次。那不是冷笑,更像是一种放肆的、愉快的笑。我不知道事情经过,也不知道这有什么好笑的。